学唱歌网

导航
首页 > 音乐课堂 > 声乐点评

美声唱法的弊端

发布时间:2016-10-19 22:42:12    浏览:


今天小编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面看到一篇黑美声唱法的文章,就转过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下面讲的六个美声唱法的弊端有道理呢?


美声唱法的弊端


一、发声做作


(美声唱法从一开始即发声的一刹那就注定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扩音设备),美声唱法的发声是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

为了增加音量,调动共鸣腔体,美声唱法在发声的刹那间,有一个喉头向下稳定(挡气)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很多出学生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

这个过程成为日后美声唱法的悲哀所在。

由于这种发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很多学生用了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掌握不了。

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老师,也拿不出具体的办法来让学生明白发声是怎么一回事。

偶尔有几个学生红杏出墙,不是喉音,便是羊鸣。或者喉头到处乱跑,声区极不统一。

老师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让学生声音靠前的;也有让学生声音靠后的;有让学生声音向天空盘旋的;也有让学生声音往地下坐的。

而学生则往往连发声的问题都始终得不到解决。

或僵硬,或过于苍白,以至于让听众实在不敢恭维。

在听众听起来,或好似羊叫, 或好似牛叫,或好似尖叫。

在崇尚返朴归真,讲究贴近真实、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现代社会,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也只能将这种声音从耳边赶走为快。

为了获得一种所谓的“美声”,老师只能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让学生们成天盲目的咪 咪 咪、妈 妈 妈,这种现象在一些中等的艺术学校的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所以说美声唱法从一开始,即发声的一刹那,就注定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为它发声做作,装腔作势。

美声唱法只有世界级的歌手,听起来才显得是那么回事。按市场规规律评说,音乐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废品或半成品。


二、艺术生命短暂


(很多歌者甚至唱了20年也不能解决高音a2,更不用说唱好高音c3,所以美声唱法的第二个换声点,被称为男高音的鬼门关。)

由于美声唱法讲究声音洪亮,往往不提倡十几岁的年青人学习美声,他们往往被认为发育未全,很多老师往往认为20岁左右开始学习较为合适(20岁也意味着人生已走完了三分之一)。

而美声唱法有一个喉头向下稳定(挡气)的过程,许多人找不到这种感觉,在练习过程中会耗去很多的时间。

同时声音从胸腔(胸部)到口腔(咽部)再到鼻腔(鼻部)再到头腔(头部)的过程中,一共有两个换声点。

第一个换声点是由胸部到咽部的转换,即胸腔共鸣到口腔共鸣的转换,音色必须统一。

这个换声点,由于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频段之内,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感觉就能轻松转换。

而第二个换声点,是从鼻部到头部既鼻腔共鸣到头腔共鸣的转换,就显得非常困难。因为鼻部的发音频段大约在be2--g2附近,而头腔的发音频段通常高达bb2--c3,甚至达到f3以上。

这个频段往往不是人们生活语言所能达到的,所以发音困难且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够解决。

然而,由于美声唱法讲究声音圆润,讲究金属色彩及共鸣,所以绝大多数人从高音g2开始出现声区不统一。或者用僵硬的喉音,或者出现破音现象。

而美声唱法高音一出现破音就象触犯天条。这导致了美声唱法要用很长时间去训练和解决高音。

bb2--c3以上的高音技巧充满了无数矛盾,很多歌者甚至唱了二十年也不能彻底解决高音a2,更不用说唱好高音c3。

所以,美声唱法的第二个换声点,被称为男高音的鬼门关。

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美声唱法有谁能够彻底解决或者根本甩掉这个换声点,让自己的声音上下自如,高音毫无心理负担。

因此,美声唱法训练一位歌者,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不包括那些让人根本无法接受的难以流通的自称美声唱法的歌手)。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让专家和百姓基本接受。

此时,美声唱法的练习者已经30--35岁了。

而这种圆润、金属色彩的共鸣,随着人体机能的衰退,通常到了45岁以后便逐渐日落西山。声音必然逐渐显得苍白,干涸和力不从心。

因此,仔细算起来,美声唱法的练习和掌握大概需要十年时间,而艺术生命力也只有十年时间。

这两个十年的强烈对比,就足以让今天的时代青年望而却步。


三、心理障碍


(我们怀疑美声唱法对大多数练习者而言,是否是一种关起门来唱给自己欣赏的唱)

人们学习一种技能,通常是为了掌握这种技能去获得必要的利益(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人们往往追求简明、易学、易记、易懂,并且表现这种技能能够随心所欲。

而美声唱法则同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首先是它的学习周期太长,更让学习者大伤脑筋的是演唱及表演时的心理障碍。

由于美声唱法鼻腔至头腔的换声点成了大多数歌者尤其是男高音的鬼门关,使许多演唱者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都不能保证高音演唱技巧的质量,更不用说在身体不正常的情况下。

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不利于美声唱法表演的因素,如上火、感冒、水土不服、疲劳、紧张、恐惧等等。

旅行、坐车、长时间的交谈、睡眠不足以及饮食不当都会使人上火。着凉、中暑、伤风感冒以及对自己缺乏信心,紧张,恐惧等所引起的一切症状,都会让美声唱法的表演者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

这种障碍突出表现为担心自己的换声点不尽人意,无法在高音a2 bb2 b2 c3上让声音保持圆滑,干净,甚至担心给唱破了。

因上火、感冒、紧张在声音上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先丢失高音。

美声唱法演唱者在表演前,通常需要开声5--10分钟,才能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所以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一但演唱者在身体不适或没有开音的情况下,有同行或欣赏者想听听美声歌者的演唱时,他们往往立刻感觉浑身不自在。先是紧张的不得了,继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自我感觉还没唱,就已经对高音失去了信心。

他们通常会找一些理由,诸如感冒;,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或者是吃坏了什么东;,还有什么类似喝多了酒,抽多了烟之类的托词,将想听听他们唱歌的朋友的要求,给婉言拒绝了。

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只要朋友一但离去,他们所阐述的种种不适的理由,马上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他们在无人的情况下,试试自己的高音时,发现一切都很正常,他们自己也感到多了一分无奈。

他们无法理解,他们推掉的是一个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由于这种巨大的心理障碍,使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在舞台表演上,留有很大的余地。他们从来不敢在舞台演出中大胆的做高音C3的展示,尽管他们台下或偶尔喊上几嗓时,能够轻松地演示高音c3。

我们怀疑美声唱法,对大多数练习者而言,是否是一种关起门唱给自己欣赏的唱法。

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从来不敢到实践去表现,那么我们学它又有何用?

听众把高音C3当作男高音的试金石,只因要越过换点这道鬼门关。

面对我们日常练习已经掌握了的东西,因为心理障碍,而妨碍我们赢得更大更高的荣誉,这种心理障碍,不得不让我们对美声唱法的发声产生质疑。

我常碰到很多朋友问我,唱歌的人是不是很辛苦?听说他们不能抽烟,不能喝酒,甚至连说话都不能大声阐述。

我注意到很多美声唱法的歌者,的确是一付处处小心谨慎,杯弓蛇影的样子。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平时的演唱很有特点,高音很有穿透力,理论也一套一套的。可是,一但参加声乐比赛甚至日常演出,提前一星期就有了心理障碍的反。随着比赛及演唱日期的临近,反映也一天天加大,到比赛及演出当天,嗓子肯定出故障。各种药物都不见效,比赛现场,你想同他说句话,他只能用手势给你打哑语,那意思是告诉你,他嗓子不对劲,马上要比赛,不能说话并显出非常对不起的样子。演出铃声一响,再看他一付要休克的样子,我当时感到非常不理解。每次的比赛成绩都大打折扣。关键的问题所在还是高音。

我们需要歌唱,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和平。但因为学习美声唱法,而让自己不敢生活,害怕生活,我们还需要美声干什么?


四、艺术表现力分散


(让发声带着沉重的枷锁,怎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艺术的内容——魂)

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

学习美声唱法,掌握各种演唱技巧,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必须为表现歌曲的内容服务,并且应同歌曲的内容高度统一,完美结合。

音乐的表现力可以使人产生激动、热情、有生气、快乐、光辉、崇高、兴奋、饱满、果断、愉快、高贵、宽宏、骄傲、忧虑、痛苦、哀怒、悲伤、柔弱、沉重、安静甚至无拘无束,急风暴雨等所有人类情感在某一特定事物及特定场景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感情因素。

而音乐的本质是抽象的,靠得是形象思维。

在运用声音技巧(形式)去表现歌曲的内容时,演唱者如果还是声音的奴隶的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的。

美声唱法由于发音的特殊性,及鼻腔与头腔过渡时的换声点问题,使演唱者无法完全甩开声音的负担,甚至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声音技巧的驾驭上。

此时,演唱者无法将歌曲的内容(即各种人类感情的复杂因素)表现的尽善尽美,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人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的形式,而非艺术的内容的高度统一。

尽管我们也听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歌剧咏叹调,如《图兰多特》里的《今夜无法入睡》及《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冰凉的小手》等。

但我们所指的是一种共性而非个性。艺术的内容有时需要多种音色(我指的是各种独特的嗓音,比如沙音、鼻音、哭腔、甚至喉音、大白嗓等,而不是指男声或女声,高音或中音)去表现,而美声唱法演唱者只是会发出一种声音,表现力难免会受到很多局限。

假如有一首作品,其中有句旋律,最高的音乐境界就是需要象原始部落里传出的声音一样。需要极具男性的阳刚之气,就是需要象从来没有练过声的人一样,唱出古朴,遒劲的感觉。此时只有大本嗓的沙哑之声才能够表现。美声唱法的音色根本无法做到。(诸多的各不相同的音乐形象不甚枚举,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

我们所追求的人声的表现力,应该是尽可能的多样化,一个人所掌握的音色也应该是多变的,而绝不应该成为发声的奴隶。

让发声带着沉重的枷锁,怎么能够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的去表现艺术的内容--魂。

当我看到帕瓦罗蒂的演唱会,令人尊敬的美声高音c3歌王,在演出时,仍然不停的有自咽口水的动作和表现时,我感到非常失望。我可以想像,帕瓦罗蒂 肯定也是缺乏自信心;,因为他的嗓子肯定发紧了;他的声带及咽部就象一部负重的机器,需要润滑油才能工作了;因为他上了年纪了;因为他需要唱高音c3。我看到,他经常在歌曲的内容的表现力上有所保留,为的是唱美声歌曲通常结束时的高音,(他们经常靠这个有所保留的高音去招揽观众的掌声)我真正的感觉到了美声唱法的悲哀。

让听众真正激动不已的是那些没有发声负担,没有换声点的干扰,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中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的声音,这种声音人们经过对比,已越来越发现绝对不是美声唱法。


五、声音缺乏耐力


(通常我们说一个歌者在演唱了六首难度较大的歌曲之后,音色依然圆润通亮的已是凤毛麟角)

现代音乐表演舞台衡量一个歌者的实力,不是看他(她)能否唱好一首歌,或是在什么组合晚会上频频亮相。人们崇拜的是那些能够开大型个人演唱会的超级明星。

一场个人演唱会的时间大约在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半小时之间,也就是说在二十首到三十首作品之间。

美声唱法由于它的发声即音色不是建立在日常用语发声的基础上,且又有一个难以逾越的换声点,所以声音极容易变紧、变色、变白和变干。

通常,我们说一个歌者在演唱了六首难度较大的歌曲之后,音色依然圆滑,通亮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要演唱二三十首演唱会中的曲目,必然要在发声即声音的表现力上有所保留。这就必然使演唱会中的每一首歌曲作为一个单元时,不是最佳的音乐境界。

由于声音缺乏耐力,美声唱法歌者的演唱会通常分上下半场,中场需要休息。

而帕瓦罗蒂的个人演唱会,甚至发展到一个人无法完成,而必须邀请其他明星同台共演。

我想这肯定有如下几个原因:1、个人影响力不够。2、个人演唱时声音缺乏耐力。3、或许已经老了。

相比之下,那些现代流行唱法的个人演唱会,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伯顿、席林迪昂、惠特尼.休斯顿、玛利亚、凯瑞、胡里奥等,他们的演唱会不知疲倦的表演,让人眼花缭乱。他们不但要全身心的唱好,还要全身心的跳好。又唱又跳,不管是体能,声音的耐力及音乐的表现力的极限,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六、难以表现现实生活


(我一直反对将现代流行唱法称做通俗唱法,这正好让美声唱法找到标榜自己是高雅艺术的借口,好的艺术品种应该也是雅俗共赏的)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观念相继打破。

美学的观念变了,精神有时变成物质。上层领域有时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产品。 

音乐也已经或必须要考虑艺术化与商业化相融了

。然而,既是艺术商品,它的产生及投放市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市场调查及市场预测,也就是要考虑是否有市场需求。

尽管,音乐本身的属性是属于精神领域,但表现现实生活,强调文艺的典型意义与典型性,依然是文艺理论所倡导的。

不去表现生活,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我们注意到,美声唱法在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演唱总让人感到那么格格不入,那么拿腔拿调。尽管美声唱法自命为高雅艺术,但是曲高和寡在二十一世纪,终将被市场经济的残酷性所抛弃。

当年美声唱法为什么能从意大利的大街小巷,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及美洲大陆,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性而被大多数人及市场所接受。

对于维也纳的圆舞曲,我们也会认为是高雅艺术。但是在当时的维也纳,跳圆舞曲已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男忘佩剑,女忘绣花,已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维也纳的圆舞曲就好像是我们今天的迪斯高一样。

由此可见,高雅艺术并不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厌恶程式化,憎恨虚假,追求流行时尚。对艺术的要求,讲究贴近真实、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有很多东西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去看,的确很美,很有艺术性。比如唐诗、宋词,象中国的京剧,美国的大都会歌剧院等现象,尽管国家和人民作为历史和传统文化,都会引以为荣。

但是,由于这些艺术,已经经历了从初始萌芽到发展壮大,直至出现巅峰状态,继而走向衰弱直至死亡的全部过程。所以,国家尽管下了很大气力并给以很多优惠政策,仍然不能让这些艺术重展雄风。

因为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也是因为这些艺术始终不能呈现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去让人欣赏它,肯定它。

我一直反对将现代流行唱法称做通俗唱法,这正好让在市场的大潮中奄奄一息的美声唱法,找到标榜自己是高雅艺术的借口。

市场经济中好的艺术品种的欣赏标准,应该也必须是雅俗共赏。

美声唱法不能拥有广大听众(观众)的支持,就不能算作一种好的艺术,尽管它曾经辉煌。

美声唱法在得不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时,埋怨现在文化在倒退,甚至说欣赏不了它的人是素质不高的人群。这让人想到了天鹅之死,那曾经很美,很动听的声音是那么悲悲切切。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国际奥委会主席和他的同僚们素质不高;也没有理由说,联合国各种会议及活动开幕式的主办者的文化太低。 冷战结束,东西柏林墙被推倒;非洲的干旱大批饥民骨瘦如柴;南非的曼德拉人权运动渴望声援;全球艾滋病患者希望得到同情;奥斯卡电影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奥运会开幕式那让全球为之振奋的场面;一切的一切,那些主办者们难道真的全部疯了,他们为什么不让美声唱法唱主角,而让现代流行唱法登上大雅之堂。

我想因为现代流行唱法,已经非常讲究声音的艺术性、技巧。,同时,又符合商品社会对音乐本身商品属性的要求。他们的演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这让只会演唱几百年前的歌曲的美声唱法的歌者感到象针刺一样难受。在商品社会,美声唱法好像成了古董,成了摆设。

我们不禁要大声叱呵一声,喂!美声唱法,赶紧想想吧,不表现现实生活就等于自杀。

最后说一下


里面很多论点也可以用在反驳民族唱法上面。


其实我觉得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和现在的钢琴演奏家如李云迪郎朗一样,都是为某种艺术形式服务的。


这些为古典艺术服务的技艺当然是有存在价值的。毕竟古典艺术不能脱离这些技艺来表现。


而这些技术能否为其它的艺术形式服务,才是它们以后要思考的方向。


作者:学唱歌网

热门文章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