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钢琴初级教材的困境?】面对“初级钢琴教材”这个名词,大多数学习钢琴的人士的第一反应都是“小汤哈农拜厄车尔尼”之类的经典。如同制定好的“标准样”的代名词,它们在国内已经影响了将近三代人士。然而,它们是经典,但并不是可圈可点的;它们有值得赞许的地方,但并不是惟一;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并不应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占据主导角色。
笔者曾撰文引用但昭义在《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中《综论钢琴基础教学与教材的选用》的语句,相信这样的话比我自己说的更有说服力:“你给孩子启蒙入门,你选用什么教材,就体现了你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实际上也就回答了你要给学生打什么样基础的问题。”
但老师其实在文章中非常含蓄地提及拜厄和车尔尼作品存在的问题,然而即便如此,当今国内数以万计的钢琴教师,有很多可能自己未必能完整地演奏一首作品,却照样可以有模有样地教着学生。他们用着这些所谓经典的“老三篇”,一劳永逸地教给孩子。老师煞有介事地喊着“手指站好,手握鸡蛋”时,自己却基本不做示范;当孩子们只会动动手指,脑子里没有一点健康的“声音”之时,一些教师坚持认为,“我们就教教初级,不和你们专业人士较真”。
当然,还是有理由相信,即使不少教师的学识有限,他们自己还是很上进的。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有大批老师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葵花宝典”。笔者没有否定它们百年来沉淀所带来的功绩,但是,教师抱着这仅有的几本教材和乐谱带着孩子“学”那么久,想必孩子所接触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有些老师只会教考级曲目,这就更让人反思了。我们常说,要多读书,多看有益的书,读各种书,教材同样是如此。
其实,笔者接触到的教师中,很多人愿意接触新知识和新理念,但是他们也有一脸茫然之时——我们该如何教?我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要求他们必须会弹一手好琴。一个人的黄金学习钢琴的时期过去,将很难练就一手“功夫”。许多钢琴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自己都不一定学过几首作品,制止他们去挣口饭吃,不让他们教学生,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也不合理的。
就此,每年其实都有很多初级类的钢琴教材问世,但是这样的诞生也促成了它们的不幸夭折——教师不关心、不买不看、不敢用,大部分学生的家长不会购买,学生也就不可能接触。不敢用是因为不知道用了会不会有效果,还不如循规蹈矩。也有人认为用了不起太大作用,持观望态度。更有甚者,教师愿意尝试,却被一些看似“愚昧”的家长“制止”:“老师,人家孩子都在弹的教材为什么你不教?”久而久之,这样的教材或许本身非常可取,却因为市场的受众面狭窄而夭折,出版商也一筹莫展。
那么,我们的出版业是不是就此进入一个瓶颈期了?就笔者的个人经历来看,并非那么悲观。首先,笔者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主科硕士毕业生,自己身体力行地在一些地方举办讲座和音乐会。这几年,教师研修班也如春笋般慢慢崛起,这样的形式让很多自己能力和学识有限的教师在毕业工作后,在不满足自己现状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接触到新鲜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出版商也应在乐谱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做更多人性化的考量。比如乐谱在装帧上应做到完全摊开,音符偏大,配带乐谱的相关录音或视频,带有编者自己对作品解读的指导文字等。但如果真正想推出新鲜事物,对作品的理解、乐曲的演奏、师资的培训、相关活动(如比赛)作品的指定演奏以及后期出版商的后勤支持,是缺一不可的。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你是教师还是学生,亦或是家长,不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时代是进步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就连我们的四六级考试,都在不断的更新着题型。钢琴的教材选用,最核心问题在教师。笔者见过很多出版社,乐谱做得非常到位和人性化,但大家都偏偏喜爱某一个版本,原因是他们小时候只用过这个版本。而笔者非常推荐的版本,只有一部分有想法、好上进的教师会考虑,并让学生使用。
完全不用“汤拜车”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唯有不断追求创新,编写接地气、富有本土化的优秀教材,加上大量培训机构、琴行或者艺校本着不为利益的驱使、愿意推动有意义可以带来正能量的讲座或推广活动,才是我们这代每一位从事音乐教育行业的教师、甚至是任何热爱音乐的人士应该多思考的。
□陈学元
作者:学唱歌网